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网 > 资讯 > 健康 > 内蒙古发现鼠疫 暴发风险不容忽视

内蒙古发现鼠疫 暴发风险不容忽视

时间:2019-11-14 09:22:34 来源:中国科学报

11月12日晚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卫生健康委、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在北京市朝阳区政府网站联合发布消息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人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肺鼠疫确诊病例。

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得到妥善救治,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11月13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消息,鼠疫可防可治,此次疫情扩散的风险极低,不用担心感染。

那么,鼠疫的传播有哪些规律呢?如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鼠疫?对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知彬。

“尽管事态已得到控制,但防控鼠疫仍不能放松警惕。”他呼吁。

什么因素影响鼠疫传播?

张知彬告诉《中国科学报》,科学研究显示,鼠密度、气候和交通是影响鼠疫传播的最主要因素。

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首次构建了最为完整的全球第三次鼠疫流行期间的人间鼠疫病例数据库及基于基因型的时空传播模型。今年5月,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称为君士坦丁堡鼠疫、东罗马鼠疫,始于公元541年,首先出现在埃及,后扩散至欧洲。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又称黑死病,始于1347年,在欧洲暴发流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772年我国云南或周边国家,后传播至全世界。

这项研究分析了人口密度、温度、降水、植被等环境因子对鼠疫传播速率的影响,总结出鼠疫在全球流行的许多规律。

例如,在寒冷地区,气候越冷鼠疫传播越快;到了温暖地区,气候越热鼠疫传播得越快。

在人口稀疏、湿润、草原、森林等地区,鼠疫的传播速度较快,这可能与鼠疫防控水平、自然疫源环境等有关。

两鼠疫点间传播距离约40公里、间隔5年,这暗示了鼠疫迁移到一个新地区形成暴发流行的平均距离和时间。

“这些规律对指导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鼠疫发生的预警与防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张知彬表示。

现代交通将加速传播

张知彬介绍,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有10多个鼠疫疫源地。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新疆、东北、西南及华南的一些山区,尤其是农牧交错区。我国具有多种类型的鼠疫病原和众多的鼠疫宿主。”他表示,“宿主主要是鼠类,跳蚤是鼠疫的媒介。”

研究人员表示,鼠密度增加是加大鼠疫发生和传播风险的重要因素。

人类接触鼠类及尸体,会加大感染鼠疫的机会。被感染鼠疫的人类、鼠类等会伴随交通工具长距离传播。

因此,鼠密度、气候和交通是影响鼠疫传播的最主要因素。

同时,张知彬强调,在现代交通工具日益普及的当下,鼠疫传播速度只会更快。

暴发风险不容忽视

由于我国采取有效防控手段,基本完全控制了鼠疫暴发流行。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鼠疫在世界一些地区又开始活跃起来。

例如,2017年8月至11月,非洲马达加斯加暴发鼠疫,达2000多例,大多为肺鼠疫。我国也陆续发现多例青海、内蒙古等地的人间鼠疫病例。

因此,“鼠疫暴发流行的风险不容忽视”。张知彬说。

一段时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和鼠疫防治工作有所放松和忽视。

张知彬认为,随着具有丰富经验的老一代科技工作者退休,基层防疫、植保部门及科研部门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缺乏专门的科研技术人员和经费,将制约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开展。

张知彬建议,国家和地方应加大对鼠害及鼠疫的监测、防控及研发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在监测与防控方面,健全各级防控组织,配备专业技术队伍,加大对关键地区和鼠类的监测与防控。

在科研方面,加强对全球变化下鼠疫传播规律的研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鼠疫疫区的监测与防控,阻断鼠疫的区域性和全球性传播,加大鼠害、鼠疫防控技术的产业化步伐。

标签: 鼠疫

分享到: